臨床心理師在早期療育的角色ep.4
臨床心理師在早期療育的角色ep.4
臨床心理師有甚麼寶?(輸出篇-心理評估/衡鑑)
接下來會開始介紹,
臨床心理師在第一次接觸兒童時,
最常執行的工作─心理評估/衡鑑。
-
「心理小知識」
衡鑑一詞會更加強調評估「歷程」,
而並非單靠幫孩子做評估或測驗工具而已。
臨床心理師在整個評估「歷程」中,
需要不斷地整合各方資訊,
並在當下做思考與判斷,
才叫做完整的評估。
-
這邊先複習先前文章的重要觀念
1.孩子的問題是複雜與多元地 (完整文章請點我)
2.臨床心理師工作重點在「互動」 (完整文章請點我)
-
若長期接觸心理治療所的家長們會發現,
我們治療所有個特殊的安排,
也就是第一次跟我們預約時,
我們會需要進行初診心理諮詢。
那是因為若要有好的療育效果,
進行完整且有效的心理評估是非常重要的。
-
在第一次與家長接觸,
並接收到家長主訴開始,
臨床心理師便會帶著腦海中的相關知識,
將我們的眼、耳、心完整的投入在互動中,
藉此專注且持續的觀察孩子,
並透過與家長會談得到的初步假設。
而這個互動過程,
從和孩子第一次接觸就開始了,
其中臨床心理師會做的工作包含:
1.行為觀察
觀察孩子對陌生環境的反應,
配合度、活動量、注意力、互動頻率及品質等。
2.會談
了解孩子發展狀況、家庭環境,
在學校及家中表現、情緒行為的相關表現等。
3.測驗
類別包含標準化測驗、投射測驗、非正式測驗等,
臨床心理師會依孩子的狀況,
與測驗使用的熟悉度,而選用合適的測驗。
4.自由遊戲
會放置些許玩具、彩色筆、紙筆,
觀察孩子玩遊戲、呈現內在世界的樣貌。
-
在與孩子及家長互動過程中,
臨床心理師腦袋裡其實正在高速運轉,
不斷做著以下思考工作:
假設→蒐集相關資訊→驗證→支持假設→加強假設的可能性
若不支持假設→修正假設→提出新的假設→(重複上面同樣的歷程)
PS:其實會很像做研究寫論文的歷程喔!
-
讓我們舉個例子,
若假設「孩子課業表現不穩定,是因注意力較差,而非智能問題」,
臨床心理師會嘗試在以標準化方式進行測驗後,
回頭再測一次簡單卻答錯的題目,
在給予充分時間下,測試是否能答對。
若孩子可以答對,就會較傾向支持是注意力表現較差,
而讓孩子答錯題目,這也是為何若時間足夠,他們可以答對。
若是智能的問題,就算給予再多時間孩子也仍然會答錯,
後續也會針對這個假設,
持續蒐集更多正反兩方證據,再綜合考量判斷。
-
當內在的假設得到更多資訊的驗證,
那們我們在推測孩子問題的信心程度就會越高,
例如:若媽媽有仔細看,孩子們在醫院做的心理衡鑑報告中,
可能會看到臨床心理師寫
「推測ADHD的可能性偏高」之類的敘述。
這就代表在這個評估的歷程中,
臨床心理師透過假設驗證的歷程,蒐集足夠的資訊後,
得出這個較有信心的結果。
-
許多家長都會有疑問,
1~2個小時的評估就可已判定我孩子的狀況?
希望透過上述的闡述可以讓家長了解到
「心理衡鑑/評估是在有限的時間內,
以高結構、高效率的方式,
對孩子表現做最可能的推測與判斷,
讓複雜的內在拼圖更趨完整。」
-
此外,孩子在醫院做完心理衡鑑後,
通常都會產出心理衡鑑報告。
這份報告包含許多目的:
1.專業間的溝通
2.協助家長了解孩子狀況
3.作為往後評估療效的基準
因此,如果孩子有在醫院做過心理衡鑑,
媽媽們是可以跟醫師要求拿到完整的心理衡鑑報告。
我們也建議跟我們預約第一次初診心理諮詢時,
能將報告帶來給我們的臨床心理師看,
讓我們更了解孩子的狀況,
並且跟您一起討論孩子未來的療育方向。
-
心理師碎碎念:
在解釋報告時,常會聽到家長說
「哎呀!我平常很少教他這個,所以他才不會」。
但其實孩子學習管道很多,
儘管大人沒特意教學,
孩子還是會有自行從環境學習的能力。
而標準化測驗,
就是讓每個孩子都在同樣的條件下表現,
盡而能客觀的在同年齡層孩子中,
知道孩子其認知表現的落點。
-
備註:衡鑑報告常見的名詞解釋
1.常模:
指的是同樣年齡層的孩童,
在測驗表現的分配。
當孩童數量足夠大,
且平衡各種條件(例如:性別、父母教育水準、所住區域等)時,
在統計上會呈現常態分配,
因此可大致依表現區分為
嚴重不足、臨界、中下、中等、中上、優秀、非常優秀的程度。
2.標準化測驗
通常指的是正式發行的心理測驗,
必須有常模、有效且值得信賴,
並且有一定的施測程序及計分方法。
3.投射測驗
與標準化測驗不同的是,
會選用有效的刺激,
引發孩子內在的想像與投射內容。